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评价前置催生“向光性”基因锚点嵌入 “双循环”

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探索构建“四维”视角和“多元”机制,搭建了“五育+”生态与“智慧+”平台,探索应用“向光性”创新及“双循环”,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生态。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四维”视角与“多元”机制。一是确定“四维”视角评价策略。以自我、同学、家长和教师为共同评价者,从不同视角、不同时空、不同节点、不同认知、不同维度构建互补共育的评价策略。解决家校脱节、观察失位、评价不全等问题,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二是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围绕“怎么评”关键点,完善每周点评、每月联评、学期总评机制,以多环节、多方法、多层面评价树立过程化、动态化、立体化评价策略观。关注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时空的成长过程:既记录日常表现,又评价学业水平;既注重知能的输入,又注重素养的输出;既注重信息数据化,更注重应用诊断化。实现以过程性、诊断性、结果性和增值性评价育人的目标。

(二)搭建“五育+”生态与“智慧+”平台。一是“五育+”生态育人,涵养学生素养。以评价为“指挥棒”,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为五育生态评价的“经”,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家教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为五育生态评价的“纬”。二是“智慧+”助推评价,实现数据赋能。通过搭建智慧作业系统、智学监测系统、多元融媒体泛学系统、班级优化大师、五育评价系统、智网班牌推送系统等“智慧+”评价平台。打造以信息采集推动过程性评价、以学科监测推动差异性评价、以数据解析推动诊断性评价、以监测应用推动增值性评价构建多元的“智能+”评价体系。突出评价数据管理的多元性、及时性、真实性、精准性、科学性、诊断性、延续性。为自我、同学、家长和教师等不同角色提供各取所需的信息数据,实现精准自学、精准教学、精准育人,发挥评价大数据在育人上的增值潜力。

(三)深化“向光性”创新与“双循环”应用。一是“向光性”功能导向,创新引领成长。把评价项目、标准、形式前置给师生,用“向光性”创新引领“教”与“学”活动。原来秋后算账式的评价弊端转变成积极主动的“追光”,评价就像“阳光”一样引领着师生的成长。二是“双循环”切适应用,促进全面发展。“五育纵向进阶式内循环”和“五育横向螺旋式外循环”最能灵动地激活五育生态。从学科课程的进阶式标准可知:五育的高阶评价同样与低阶保持着循环的属性,既是基础的积淀,也是未来的导引,形成五育纵向进阶式内循环。从学科融合的相互渗透可知:五育可融汇于一个项目之中,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创美,形成五育横向螺旋式外循环。通过创建微课程、项目式活动、会展式浸润环境中的“双循环”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工作成效

(一)优化“教—学—评”一体的学习生态。以评价项目、内容、标准为“指挥棒”,引领“教必须服务于学”的改革。通过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模块化实施、体系化应用等形成了教学评一体的内循环学习新生态。“五育+”评价课程体系的建立,拓宽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范围,涵盖社团课程、家教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课外阅读课程形成广泛的新型学习生态。

(二)营造“家—校—社”协同的育人生态。以五育基因为关键锚点嵌入微课程体系,贯穿课内外、家校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借助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深化家校社协同,深度激活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权和教育权,将评价结果和学生素养转化为浸润式环境实现再育人。育人品质、办学品质显著提升,家长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9.5%以上。

(三)形成“传—帮—带”共进的发展生态。发挥“六名”工作室主持人的帮传带作用,推广“五育生态”评价做法经验。密切与兄弟学校的学习互动,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多形式的交流活动,以评价引领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