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以多元复合评价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肇庆学院结合《影视广告》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研究,建立多元复合的评价体系,引进多方评价主体,整合多种评价方式,课程育人成效显著,《影视广告》课程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主要做法
(一)重视课程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专业课程评价与课程思政评价的脱节现象,其根源在于任课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进行顶层设计,只是将意识形态强行注入专业内容,没有做到专业知识模块与思政价值模块的融合。课程在“三全育人”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人与育才并重”的课程设计思路,逐步建立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创设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确保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
(二)细化不同教学阶段的育人目标。课程将影视广告的内容分解为翻拍广告、广播广告制作、广告创意训练等项目,逐步深入。每一个阶段均设立专业模块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比如在案例分享环节,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公益广告案例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公益受众视角转向主动的公益创作视角,主动思考公益作品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能获得受众的关注,并产生相应的传播效果。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正向反馈育人效果。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实践项目为驱动,构建层次化实训体系,将课程思政评价深入到“理论基础—分析模拟—练习实践—比赛交流”等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打造全过程评价的育人模式。本课程不仅为每个学生团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能力成长等方面的信息,还积极开展课前调查和课后追踪,评估学生价值认同转变的情况,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四)以公益作品为媒介,引入社会性评价。在创作阶段,鼓励学生将作品分享给同学和亲朋好友,接受朋辈评价。作品完成后,学生的公益作品将在网络上展播,接受学校和社会评价。参赛阶段,学生作品还将交由公益广告竞赛的专业评委进行评选。借助公益广告作品竞赛、宣传、展览、讲座等方式,打通课堂内外、打通年级、打通专业,实现高年级带领低年级,专业组引领非专业组,促进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实现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二、工作成效
(一)明确了课程育人评价目标。在课程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挖掘公益广告在广告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价值,提出广告专业课程要依托公益广告,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促进思政教育逐层深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内容融合,打造课程育人的良性模式,发挥课程育人的积极作用。此外,本成果还设计了综合实训,在确保单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将多种能力和思政元素整合起来,提升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了课程育人评价体系。整合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既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和思政素养水平进行针对性评价,还能区分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目前评价体系中,考核学生主要以协同作业方式进行,对学生团队并没有细致的指导与监督,导致部分学生搭便车,对个体发展关注不足。因此,本课程通过追踪学生个人和团队的知识能力发展和价值认同变化,探索出“专业—教师—学生—学科竞赛平台—社会”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利用学科竞赛平台将课程思政、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细化了课程育人的评价指标。通过细化课程育人评价的指标,尤其是将育人目标分解融入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着力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问题。本课程以产出为导向,激发学生借助课程制作的公益广告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扩展课程的影响力。近5年来,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公益广告的创作技法,做到“人人有参与,个个有作品”,获得70多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一项公益作品凭借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准确的现实表现力,从全国40多万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
(四)丰富了课程育人的评价场景。借助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创设了课堂内外的交流互动场景,将朋辈评价、专家点评、社会评价等课程外的评价指标纳入到课程育人的评价体系中,丰富了课程育人的评价场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肇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