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双百行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栏目,聚焦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作为。敬请垂注。
今年5月,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河你有源”品牌手信首次集中亮相,引来各地观者驻足。
这是广东河源推出的首份手信产品,出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下称“广师大”)师生团队。通过挖掘河源农特产品和历史文化资源,团队聚焦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倾注巧思,大大推动了当地产业链发展。
这是一场高校与县域的“双向奔赴”。
广师大校长戴青云表示,学校以头号力度深入推进“双百行动”,突出“技术+师范”特色优势,与各县域开展结对帮扶、校地合作,为粤东粤西粤北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走实,同时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手抓,有效带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多措并举:全方位助力县域振兴发展
南方+:落实“双百行动”,学校有哪些举措和代表性成果?
戴青云:“双百行动”启动后,广师大成立工作专班,系统整合资源,由各教学、科研单位具体对接。根据部署,我们和南方医科大学与韶关市仁化县结对共建,拟定共建项目清单,明确项目总体和分年度量化指标,已落实多项工作任务。
比如在基层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面向仁化县涉农企业负责人、乡村创业者、基层干部等群体,组织开展了“头雁领航・青年展翅”乡村CEO培训班,形成“乡村教育振兴+科技服务到村+农业技术帮扶+市场开拓支持+新媒体兴农”的特色帮扶体系。
同时,我们聚焦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对仁化县给予支持。如今,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之一,其案例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典型案例。
在公共服务方面,我们成立“广师大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定期到仁化开展支教、科普以及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相关的实践服务活动,并与仁化中等职业学校、仁化中学、仁化县融媒体中心签约建立实习基地。 我们组建学生直播团队,通过“线上电商+线下地推”直播活动,助力仁化农特产品“走出去”,实现了短期内销售扶溪大米1万多斤、丹霞贡柑4000多斤等,销售额达10万余元,还推出特色“村镇品”短视频共12个系列,大大提升了当地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仁化之外,我们还与黄埔海关、广东省农科院、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等单位组团,在韶关乐昌市坪石镇同步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系统布局:以办学特色优势服务“百千万工程”
南方+:实施“双百行动”是为了更好赋能“百千万工程”。广师大还发挥了哪些作用?
戴青云:对于“百千万工程”,我们坚持全校“一盘棋”谋篇布局,统筹各部门协同发力,瞄准粤东粤西粤北发展所需,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色进行分工,凝心聚力助推广东县域乡村实现新发展。
作为技术师范大学,我们侧重发挥“技术+师范”特色优势,与河源建立结对帮扶,尤其依托学校河源校区的驻地资源,以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方式,推动当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学校男足队近日斩获2023-2024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全国总决赛冠军,我们计划利用优势资源,拓展对河源体育事业的帮扶,包括共享体育教育资源、推进体育赛事合作等,同时组织专家团队,为河源体育教师提供定期培训,并培养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南方+:广师大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在学校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民族性特色是否也有所体现?
戴青云:民族性是广师大的重要办学特色,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是我们的责任担当。目前,我们有很多校友扎根粤东粤西粤北,在各领域发光发热。前不久,省里一干部培训会在学校召开时,我发现现场50位少数民族干部中就有17位是广师大校友,尤其集中在清远的连南、连山、连州。
借助这样的人才资源优势,学校与“三连”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聚集校友和派驻教师力量,重点围绕教育帮扶和民族文化发展,深化乡村振兴相关项目合作,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包括当前正在打造的岭南民族文化长廊、民族博物馆等。
我们在广东首个原中央苏区县——梅州大埔的行动也体现了这一点。今年,学校承担起闽粤赣边区博物馆的重建工作,助力当地挖掘红色文化,进一步为“百千万工程”赋能。
双向联动:
立足“一个创新、两个转化”发展思路
南方+:推进“双百行动”中,学校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
戴青云:通过整体布局、跨学院推进、多学科交叉,学校实现以“百千万工程”“双百行动”为战略支点,进一步落实“服务产业、引领职教”办学理念,将服务县域发展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我们探索将“双百行动”纳入学校相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推动激励机制改革,成效显著。
可以说,“百千万工程”是广东也是广师大的头号工程,“双百行动”更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
南方+:未来还有哪些部署谋划?
戴青云:“百千万工程”瞄准的是产业发展,需要帮助县域增强内生造血功能,尤其是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对于高校而言,关键要根据自身优势,有组织、有针对性地为做好“土特产”文章献智出力。广师大将以学校数字创意学院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数字创意+”模式,联合其他二级学院,进一步在提升农特产品品牌价值、提高乡村文化品位、增强乡村文化认同等方面发力,让无形资产变“真金白银”,持续赋能“百千万工程”。
接下来,广师大将以“一个创新、两个转化”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办学优势,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以学校高质量发展来更好地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
其中,“一个创新”是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各部门、全体师生聚力创新发展,整体提高学校高素质工匠之师和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两个转化”是指向外转化和向内转化。首先,“向外转化”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开花,形成新质生产力,包括加速“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加强校地合作,深化与河源、连山、连南、韶关等地的项目合作等。 “向内转化”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服务“百千万工程”,激发创新人才培养活力,重点围绕“技术+师范”,聚焦服务科技产业创新,统筹课程改革、教材建设、课题研究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我们将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并围绕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开发新课程和精品课程,同步推进产业学院、产业园、大学科创园一体化发展。
【案例】 助力河源发展“手信经济”
今年,由广师大数字创意学院师生团队设计的河源手信礼盒面世,成为广东城市手信产品市场的热销爆款。该礼盒集合河源特色农产品,在包装设计上充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并将“河你有源”定为河源的城市公共品牌。
通过创新品牌和包装,河源不少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市场价格和销售量齐齐走高,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农民增收到加工、物流、市场销售等各环节均受益明显。同时,手信产品推动河源文化“走出去”,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当地文旅产业实现新的发展。
“我们在品牌建设、包装设计和市场研究等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且学院设于河源校区,深耕河源文化,优势更加明显。”广师大数字创意学院院长吴健平说,当地多数农产品包装十分传统单一,难以体现河源文化特色及其农产品优质特性,因此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聚焦系统品牌建设,通过发展河源“手信经济”,助力河源做活特产文章,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突出“技术+师范”,创新服务“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