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准大学生的15个关键词:微专业

区块链、智能通讯、工程项目投融资……近年来,“微专业”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之一,包括深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陆续推出热门、前沿领域微专业项目。当前,越来越多高校加入微专业探索与实践大军,培养跨学科人才成了不少开设微专业的目标。

微专业相对灵活,帮助储备跨学科知识

“数字经济时代,单一学科背景和知识能力已无法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丰富专业和课程选择、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敏捷学习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开始建设面向信息科技和产业前沿技术方向等的微专业。”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卞佳丽透露,今年秋季新学期,北京邮电大学将开设人工智能、6G移动通信、领导力与商科思维等微专业。

大学期间,不少学生都会考虑再修读一个专业,满足兴趣爱好、增强自身本领和竞争力。那么微专业与传统专业到底有何不同?卞佳丽解释,很多高校设有辅修专业,一般来说辅修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课程设置“大而全”,可能需要修满30个左右学分(不同学校情况存在差异),完成辅修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拿到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或者辅修结业证。

相比之下,微专业的设置并不拘泥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可以瞄准某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来设置,根据学术前沿、技术发展、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等进行灵活设置。“比如说6G移动通信、领导力与商科思维等等,专业目录里面没有,但我们面向前沿技术和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就开设了相关的微专业。”卞佳丽说道。

“比如人工智能微专业,我们数理、人文、设计等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这个微专业。大概5-6门课,能够掌握人工智能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有了这样的基础,他(她)很容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AI赋能的应用和创新。”

“我们的目标是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可能会在未知领域开辟新赛道、引领行业的发展。对他们来说,单一学科背景和知识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具备跨学科交叉能力以及非凡的想象力。”卞佳丽表示。

卞佳丽总结称,微专业的最大特征就是灵活,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该专业或专业方向最核心的知识和技术,“可能也就十几个学分,一般来说是5-6门课程,甚至4-5门课程,学程较短。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灵活选择多个微专业进行学习。”

据悉,学校并不限制学生选修微专业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时间和专业学习需求来自行安排。完成要求学分后学生将获得微专业结业证书,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修习微专业获得的证书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学历证明。

卞佳丽建议,大学新生要以自己的主修专业为主,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想了解的方向,可以考虑选择微专业学习。(新京报,记者:冯琪 杨菲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给准大学生的15个关键词:微专业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