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的高三学子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考前如何复习更高效?怎样正确看待每一次模拟考成绩?老师和家长如何为高三学生做好引导和服务?近日,针对上述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老师。
考前最后关头科任教师可以帮同学“把脉问诊”
“高考临近,很多同学都以为成绩就只能这样了。其实不然,这个时间点,更需要找科任老师面批试卷,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这段时间,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特级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柴荣正在带高三学生做最后冲刺。
柴荣介绍,学生们现在题型已经练得差不多了,二模模拟题中,新题相对较少,多是练过的题。但是,练过的题,还是总出现错误。不少同学做试卷分析,归纳过各类题型答题技巧,还是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问题在哪儿,这些都需要科任教师帮忙把脉问诊,找到原因。“有些同学会问,学生那么多,老师哪记得那么清楚?其实,每次考试,科任教师都要为每位同学做试卷分析,每道题哪出现了问题,老师们心中都有数。”柴荣建议学生们,在最后关头更要用好科任教师这一得力助手。
柴荣表示,老师会在课堂上把这个时期最需要关注的地方,考试中出现的高频问题再次讲解,以突破难点问题。“你争我赶的学习状态对此时身心俱疲的同学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对于“感觉学不动”的学生,柴荣认为,他们大多因为高强度复习却没显著提高分数而疲惫。这时就要找科任教师,因为他们对高考命题理念和解题方法把握准确,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刷题,浪费时间和精力。
“ 还有同学会说,我承受不住学业的压力,心理快撑不住了,一点儿小事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柴荣举例,每次考完试后,都有同学觉得自己考得很不理想,心理产生极度的不适感,甚至会痛哭流涕……“其实,这大可不必”。高考之前所有考试的作用都是查缺补漏,考得不理想的正是帮学生发现漏洞、抓紧弥补的机会。
柴荣表示,当下,高三复习最艰苦的时期已然过去,她想送给学生六个字——“我们应当努力”。“应当”是能愿动词,能愿动词在表达效果上起到表示人的主观强烈意愿的效果,代表着做事的坚定信心;而“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稳住心态和预期,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走
在学校也只是复习,那学生回家复习行不行?最后一段时间都留给自己喜欢的学科,是否合理?模考成绩不理想,学不下去了怎么办?……随着高考临近,河北承德双桥卉原中学高三班主任马文城遇到的突发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高考冲刺阶段,马文城格外关注学生们可能出现的身心问题。她会提醒学生这段时间尽量避免太剧烈的体育运动;肠胃不太好的学生尽量少吃太凉的食物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现在经过几次模拟考,对于考得不好的学生,我们会及时关注他们的心态变化。”马文城会尽可能地多去班级查看,也在晚上查宿,“也会找班委聊聊学生的变化,同时跟家长及时沟通,家校一起想办法。”在马文城看来,学生也要制定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目标,“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判断。”
记者了解到,在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学科老师基本不再讲述新知识点,而是以复习为主。如果有学生想要回家复习,行不行?马文城告诉记者,自己也遇到有类似想法的学生,有的是觉得二模之后基本定型,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就想回家,“我们肯定尊重学生,看他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想要回家复习。但也会跟他说,还是要相信学校,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她告诉记者,学生回家复习的困难之一是无法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同时,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而言,在家反而复习效果会下降。
也有学生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将自己的时间都分配给弱势或强势科目。对于这种情况,马文城建议,学生们还是要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走,“要学会合理分配各科的学习时间。高考是一个综合选拔的过程,每一科都很重要,关键时期不能没有大局观念。”
而对于那些一次模拟考成绩不理想心态崩了的学生,马文城也会给予足够的鼓励,“要学会跟自己和解,有时候就是自己心里的那根弦绷得太紧了。心态要平和一些,距离自己的目标期待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同时,马文城也会告诉学生们一定不能松懈,也不要对自己产生任何怀疑,确定目标就要坚持到底,“坚持下去就好了。”
在心理之外,为了帮助学生们抓住最后冲刺阶段获得提升,马文城会和所有科任老师密切联系,每次考试之后都会沟通每一个学生的考试情况,“单科落实到人,每一个科任老师都要负责几个学生,方便及时回应学生的需求。”对于即将踏上考场的学生们,马文城建议其专注自我,不去考虑未来,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好。
家长多关注孩子情感需求
高考冲刺路上,也少不了家长的陪伴。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备考期?
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副教授、北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林雅芳建议家长首先要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如果恰好在这段时间生病了,家长也不要过于焦虑,“生病也不是孩子愿意的,多给孩子加油鼓劲,放平心态,少一些苛责批评。”
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睡眠、饮食等问题,林雅芳表示,遇到这种情况也不用太过担心,家长可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人在高压的状态中,很多行为可能会退行到小时候。比如会对妈妈有格外的需求,想让妈妈摸摸头再睡之类的,那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入睡。”林雅芳表示,目前大部分家长主要还是照顾孩子的情感需求。
“也有孩子可能会比较焦虑,担心考试成绩不好。”林雅芳表示,当孩子跟家长表达自己的担忧时,家长可以换个角度开导孩子,“人生有很多次机会,高考只是其中一个,尽力就好。无论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在爸爸妈妈心中永远是最好的。稳定先于肯定,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草木皆兵。”林雅芳建议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尽量尝试放慢讲话速度,“语速降下来就会显得温柔。”
不过,林雅芳也表示,如果发现孩子特别焦虑,家长也要主动跟班主任、孩子的好朋友了解背后的原因,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
针对在模拟考中成绩不理想而崩溃大哭的学生,林雅芳表示,“孩子哭就让他们哭一会儿,这个时候调节情绪很重要。家长要尝试与孩子共情,我们要允许孩子表达消极,同时也要帮助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
林雅芳举例说,总成绩不理想,但是可能某些学科成绩是不错的或者是有提升的,“没有大的成功但有小的成就,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稳定下情绪,心里有更有底。”稳定情绪之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积极跟学科老师沟通,找到这段时间内需要格外注意和加强的地方。
如果学生遇到学习上“高原现象”,林雅芳建议其思考是不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比如数学,之前主要是刷题,那接下来是不是要强化不同情境下某个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要多跟学科老师沟通。”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人太疲劳的时候,大脑认知反而会变得狭窄。可以在作息上向高考时间靠近。”(新京报,刘洋 杨菲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考前如何复习更高效? 一线班主任、专家为高三学子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