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两叶” 两岸中大“义结金兰”十五载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立的高等学府,今年将迎来百年华诞,其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崇高的学术追求。

1949年后,迁往台湾的中大校友不仅在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在台湾高雄,同样矗立着一所中山大学。1980年,台湾当局为适应当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在高雄建立中山大学。台湾中山大学也以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并沿用1926年8月17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时确定的英文标准译名——“Sun Yat-sen University”。两岸中大同根同源,拥有相同的校名、校训、校庆日和几乎相同的校歌,宛如“一枝两叶”,共同诉说着中大的辉煌历史。

台湾中山大学校歌,仅将邹鲁原词前两句“白云山高,珠江水长”改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曲不变。

中大校友黄友棣于2010年离世,其身后为中山大学留下一段“69年还书记”的感人故事。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图书馆奉命搬迁,先入云南澄江,后转入粤北坪石。黄友棣于1944年从图书馆借出《格罗夫氏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一套五册。此后,他曾两次试图归还,但颠沛流离中始终未能如愿,辞典后随他辗转香港、台湾。1998年,他将辞典赠予高雄中山大学图书馆典藏。

2013年,该辞典在两校共同努力下,由高雄中山大学移交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终于了却黄友棣的遗愿。“这段故事,见证了校友黄友棣的完美品德和高雄、广州两地中山大学的深厚友谊。”时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说,当年10月,中大图书馆将杜鹃花定为馆花,恰与黄友棣名作《杜鹃花》同名。

两岸的中大在保持深厚历史渊源的同时,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中山大学与高雄中山大学便携手举办多届两岸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为两岸学者提供宝贵交流机会。2009年,两校更是签署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和学生交换协议,正式确立了“姊妹学校”。2011年,两校还携手厦门大学,共同发起了“山海论坛”,该论坛规模日益扩大,交流领域不断拓展,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广州中山大学还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两岸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2010年,由广州中山大学与台湾高雄中山大学联合开创的“2010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随后历届论坛,中山大学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之一,都积极参与组织论坛重要的学术研讨活动。2023年,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广东中山市开幕,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各界人士参加。

在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以及2018年“惠台31条”政策出台的背景下, 台湾应届高中生向大陆高校提出入学申请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政策出台的当年便有141名来自台湾的高中生排队等待广州中山大学的面试。

据中大招生公众号数据,目前在校的港澳台籍学生逾1500人,招生规模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2024年本科计划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30名,招生专业多达64个。

近年来,广州中山大学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机构交流密切。在交流合作方面,广州中山大学与台湾地区的众多高校,如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27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科研、学术和教育等领域的深入合作。2020年以来,中大还与东海大学、东吴大学等续签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交换生协议,并于2022年正式启动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互派学习的项目,进一步促进了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一枝两叶” 两岸中大“义结金兰”十五载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