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新研究揭示霾天的合适定义和健康危害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欧春泉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周脉耕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霾天的合适定义和健康危害。相关成果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霾是一种由于空气中悬浮大量粒径为几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导致大气能见度低于一定程度,空气普遍浑浊的一类特殊天气现象,一般具体定义为大气水平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均低于一定界值的天气。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严重空气污染代名词,霾由于其易观察的低能见度特征,被公众广泛作为直观判断空气质量优劣的标准,也是空气污染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但目前关于霾天健康危害的研究证据较少,且尚存在对霾天的定义不统一、研究区域较为局限、代表性较弱等问题。

该研究基于全国190个城市的死亡数据,使用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Poisson回归和多元随机Meta分析的两阶段研究策略,首次从人群健康角度探索霾天的最佳定义。发现将日均能见度低于10 km定义为霾天是合适的,且无明显的相对湿度界值。

基于最优定义发现霾天会显著增加2.53%的非意外总死亡的风险,以及多种不同死因的死亡风险,尤其是肺癌死亡发现上升3.80%。在调整各种单一空气污染物后,霾天的效应依旧显著,表明其能反映多污染物的共同危害。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老年人群受霾天的影响更大,是需要重点保护的脆弱人群,并且霾天的危害程度随着霾的强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南方的霾天的危害略高于北方。

该项全国性的研究为空气污染的公共卫生负担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也为我国完善霾天的报告指南、构建准确的预警系统以及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朱汉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南方医科大学新研究揭示霾天的合适定义和健康危害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