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成年,网信办发布互联网建设指南

退出未成年人模式需要家长验证同意,不满16岁用户使用总时长做出1小时限制,超三十分钟发休息提醒,明确各平台的适龄推荐内容……

2024年11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模式在防范网络沉迷、优化内容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指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适用未成年人模式的端口做出明确,即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以下简称“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以下简称“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总体方案,鼓励和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将分散的功能集成化,将分段保护一体化,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三重防线”。

《指南》共7章,细化了不同主体的具体建设任务,统一“三方联动”“一键启动”等技术标准,为企业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提供指引。根据《指南》,当超过每日推荐使用时限,除特定必要应用程序和家长自定义豁免的应用程序外,其他应用程序默认暂停使用。其中,在面向不满16周岁用户的未成年人模式中,默认推荐使用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同时提供家长豁免操作;在面向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用户的未成年人模式中,默认推荐使用总时长不超过2小时,同时提供家长豁免操作;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当未成年人用户连续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时长超过30分钟,移动智能终端应当发出休息提醒;在未成年人模式下,移动智能终端每日22时至次日6时期间默认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同时提供家长豁免操作。

《指南》还明确了“防绕过要求”,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需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由于未成年人的视觉、听觉等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鼓励移动智能终端利用技术手段降低或消除未成年人在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功能安全方面,在保障使用需求的前提下,避免诱导沉迷的功能服务,提供诸多“个性定制”功能,实现便捷性和安全性双提升。

同时,《指南》还强调,儿童智能手表、早教机、智能音箱等儿童智能设备,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可穿戴设备在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时,参照本《指南》有关要求,规范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时段、时长、内容和功能等设置,确保信息内容安全可控,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指南》给出了明确的适龄推荐内容。不满3周岁:推荐儿歌、启蒙教育等亲子陪伴类内容,建议以音频为主;3周岁以上不满8周岁:推荐启蒙教育、兴趣素养、通识教育等内容;8周岁以上不满12周岁:推荐通识教育、知识科普、生活技能、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娱乐性内容和适合本年龄段认知能力的新闻资讯等;12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推荐通识教育、学科教育、知识科普、生活技能、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娱乐性内容和适合本年龄段认知能力的新闻资讯等;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推荐适合本年龄段认知能力、健康向上的内容。

《指南》发布后,国家网信办将持续指导企业推进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并结合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模式建设方案,丰富保护措施,推广经验做法,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效能。(记者 刘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聚焦未成年,网信办发布互联网建设指南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