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双百行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栏目,聚焦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作为。敬请垂注。
炎炎夏日,广东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广东医”)19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再聚湛江遂溪,以实际行动助力广东“头号工程”。与此同时,11名团干和博士也通过挂职团遂溪县委副书记及镇团委副书记,开启更加系统的合作交流。
自去年8月与遂溪结对共建以来,广东医发挥医科类高校的特色优势,为“百千万工程”聚智赋能。如今,一系列成果已接连落地:遂溪医院成为湛江首家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评审的二甲医院;县级医院博士引进实现零的突破;超200名村医实现技能提升……
“我们开展‘六大行动’,提升助力地方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高层次人才输送等举措,让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专家、教授的诊疗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头号力度不断推进“双百行动”落地落实。
发挥高水平医院优势 让遂溪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南方+:服务“百千万工程”,学校秉持着什么样的工作思路?
卢景辉:为了更好地发挥“广东医所能”,满足“遂溪所需”,我们首先确定了“六大行动”的总体思路,开展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共建。这“六大行动”包括“健康遂溪”“教育遂溪”“文化遂溪”“科技遂溪”“人才遂溪”“红色遂溪”。
为此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出台行动方案。尤其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特别选派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处级干部担任驻遂溪“双百行动”服务队的队长,确保工作落实。
随着“双百行动”走深走实,如今,我们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围绕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特色,打造一个品牌,惠及一方百姓”的“五个一”模式。围绕一个主题即“百千万工程”,将“服务地方”作为一条主线,突出一个“医疗卫生服务”的特色,打造一个“健康科技小院”品牌,通过“送医送药”惠及一方百姓。
南方+:“双百行动”开展一年多来,学校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和代表性成果?
卢景辉:首先,我们以高质量党建服务,为地方发展增添新动能。结合“3镇12村”对接实际以及“双百行动共建清单”的工作安排,学校选派了11名团干、博士兼职团遂溪县委以及典型镇街的兼职副书记,同步在遂溪当地建立了8个“百千万突击队”工作站。
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遂溪仍存在县域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县域群众就医难等问题。作为医学高等院校,去年,学校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重点建设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育建设学院,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因此,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以及附属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的优势,在“健康遂溪”上下功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在整合、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方面,我们通过托管遂溪县人民医院等方式,助力遂溪县构建了“3+5+10+229”的医共体遂溪模式以及县、乡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模式。
为了更好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助力基层医疗,一方面,我们“送人才”,为遂溪医院引进学科带头人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等10名,实现县级医院博士引进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学校附属医院先后下沉95名专家到遂溪医院援建,基本覆盖全部专科。另一方面则是助力当地医疗人才的培育,遂溪选送了超120名医疗护理骨干到学校进修学习,我们还实施了“村医提升计划”,对当地200余名村医进行培训。
发挥优质科技资源也是学校“双百行动”的重点。我们在遂溪打造了健康科技小院,在医学人才培养和乡村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和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打通惠民医疗的“最后一米”。
把“压箱底”的技术留在基层 “输血”与“造血”并重,加强人才引培
南方+:在推进“双百行动”中,学校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如何真正让结对共建的工作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卢景辉:让结对共建工作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关键在于以“项目制”为牵引,充分发挥学校医疗资源、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科研人才等优势,精准对接响应县域需求,开创多样合作共建,留下一些“带不走”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成果。
我们建立了任务调整机制,根据执行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务分配。针对重点任务,则结合专业特长,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动态跟进“县域所需”,进一步优化共建项目任务。
精准发力,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底”。回应群众期盼,就要让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我们实施“科技健康小院”项目,通过创新现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层医防康融合服务模式、创新基层医学科普传播模式。
托底培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双百行动”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高层次人才要下沉基层,更要把“压箱底”的技术留在基层。通过规范、系统的培训,不断提升县域医生的岗位胜任力,促进当地并带动周边地区基层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落地生根,加快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我们依托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遴选遂溪县适宜的企业、产业特色镇,加强与遂溪当地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
南方+:接下来,在助力“百千万工程”方面,学校有着怎样的部署规划?
卢景辉:广东医将继续推动“新医科”建设,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
接下来,我们将集聚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转移转化,探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一体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人才培养上,广东医将以“新医科”建设引领“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医理、医工等协同发展、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建设,打造高水平产业学院,以“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新一轮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高层次医学人才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是广东医在人才培育体系上的特色亮点。去年,学校入选“全国暑期实践大学TOP10”,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八年获此殊荣的高校。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专业特色,不断扩大特色人才队伍,扩大社会服务辐射面,深化结合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让师生在“双百行动”中增长才干、提升自我,服务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在此前“双百行动”各类项目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深入实施“6+N”计划,将“医疗、健康、科技、人才、教育、文化”串联起来,开展创新医疗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引智、高层次人才引培等,进一步实施“健康科技小院”项目,真正提升县域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案例 “健康科技小院”把健康送到家门口
当医学高等院校“遇上”科技小院,会碰撞出怎样的新火花?广东医科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极具特色的健康科技小院。
广东医首批落地的5个健康科技小院就包括遂溪县附城镇官湖村以及岭北镇田增村。小院的建设思路,关键在于做好“支点”。
首先,是做好人才培养的“支点”,助力基层打造“带不走”的实用型人才队伍。重点在于团队指导、重点帮扶以及培训带教等方式。
一方面,学校组织各相关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托管医院等单位,共同派驻医学专家、公卫专家、科技人员、医学生等超50名专业人才,开展乡村振兴健康研究及产业开发工作。另一方面则是“输血”,以健康科技小院为依托,广东医为遂溪县163名村医开展了24次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培训,有效提升乡村医生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
其次,是做好医疗健康服务的“支点”,提供健康监测及管理服务。基于当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等,为群众提供体能检测与慢性病的筛查、管理和防治服务。同时,开展大型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下乡,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疾病诊断等服务,覆盖遂溪县12个结对共建镇村,服务群众超8000人次。
构建医院托管“遂溪模式”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最近,遂溪县的县域医疗服务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杨柑镇中心卫生院获批国家级“胸痛单元”;通过国家认证,为湛江市首家国家基层版心衰中心认证;获批国家级房颤中心建设单位……
这背后,离不开广东医构建的医院托管“遂溪模式”。
“遂溪模式”,即广东医依托附属医院资源,全面托管遂溪县人民医院及遂溪县第二人民医院,并援助遂溪医院建强卒中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从“县级强”到“县域强”,构建医疗资源的协作机制是关键。
广东医首先帮扶遂溪医院建立高效互通“一体化”平台,系统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通过县镇村一体化管理的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完善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在加强基层人才培养方面,广东医加强组团式常驻传帮带。一方面,附属医院选派46名专家精准帮扶遂溪人民医院,基本覆盖全部专科;同时,帮助遂溪县人民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1项,实现多个学科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通过“五大中心”的建设,遂溪群众在家门口接收危重症治疗也更有“医靠”了。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遂溪医院共接诊急性卒中患者4846人次,接诊急性胸痛患者5936人次,接诊急性创伤患者347人次,急诊急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广东医科大学——高质量开展“六大行动”,助力提升地方健康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