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前些年的落寞,如今职业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在慢慢发生转变。职业教育自身,也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职业本科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职校学生升学渠道打通,产教融合更加紧密,科教融汇成果不断出现,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种种迹象表明,职业教育大变革已经开启。
职教吸引力不断增强
半月谈记者: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改革举措。你觉得是出于什么考虑?
黄辉(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包括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培育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形成与产业布局适应、与地方政策协同、与社会区域结构匹配、与人的全面发展同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和质量,正当其时。
半月谈记者:近两年,不断有关于中职生逆袭硕士、甚至博士的例子曝出,引起各方热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家长、学生长期以来对“上了职校,就没了未来”的刻板印象。是不是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升学“断头路”已经打通?
聂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进入新时代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职校学生升学渠道被打通,升学机会大大增加。职教高考试点多年,现已正式写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技术大学可以为中职毕业生提供较为充足的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中职学生升学基本上不存在障碍。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3+2专本贯通等方式继续接受本科教育。可以说,即使上了职业院校,学生想要升学出路也很多。
半月谈记者:不少高职院校的老师反映,学校招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分数超过了本科录取线,却选择了职业学校。在山东,近3年高考招生中有10.74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
聂伟:这正说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不仅是高职院校,职业本科院校招生形势更好,有些学校的招生分数线甚至远超当地普通本科院校。我认为,职业教育被学生和家长接受的程度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它的教学更“接地气”,与市场、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学生学到的东西更加实用,毕业后能快速胜任工作需要。
这些年来,为使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许多职业院校一直在主动应变。比如,通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等模式,紧贴企业生产实际,让课堂和生产线联动起来,把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融合起来;又比如,通过开展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及时融入课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等。
“一体两翼”深化产教融合
半月谈记者:在地方采访时,我们发现不少职业院校与当地大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有学生开玩笑说,学校“把真汽车给我们拆着玩”。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立教之本,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整体状况如何?
聂伟:国家层面决心和力度很大,不断高位布局,推动产教融合进入一个新阶段。2023年,教育部先后与天津、山东、广西、黑龙江等省份联合发文,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心下移。不仅如此,触角还进一步延伸到市域层面,以及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域,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同时,聚焦国家重大行业,特别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
黄辉:以上措施被称为“一体两翼”(一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核心举措。目前,国家层面已公布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和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各地各行业自主建设的联合体、共同体超过1000个。
“一体两翼”最大特征就是汇聚了政、行、企、校、社各方力量,特别是激发地市政府和行业头部企业整合资源、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块”和“条”两个维度发力创新机制,产业园区、行业企业、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参与程度大大加深。
邱懿(教育部职成司教学处副处长、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挂职副校长):去年7月,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轨道交通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学校是中国中车集团直属的职业院校,常州又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这一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聂伟:当然,产教融合依然需要直面并破解政策边界不清、跨部门协同机制不畅、对企业经营需求重视不足、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困难、优质产教融合资源不均衡等关键问题,“一体两翼”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瞄准重点产业,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半月谈记者: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时代命题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面向未来,职业教育还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聂伟:最重要的是进行专业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适销对路的就业技能。现在职业院校的专业,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3年来每年动态增补,今年又对专业进行了调整。从教育部公布的备案和审批结果来看,2024年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与2023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调整幅度堪称“大动作”。
面上的改革和点上的探索同步进行。2023年,教育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6个重点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尝试瞄准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需要,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数字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项目,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服务力。
半月谈记者:社会上有一种成见,认为职校学生毕业后就是“进厂拧螺丝”。专业课程改革后,这种成见能否改变?
聂伟:“进厂拧螺丝”代表一种低端的、重复的、缺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在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中,职校毕业生就是干这样的工作,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专业课程改革后,全新开发的课程,都根据产业技术革新和迭代升级需要,依据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的新型工业化要求,充分融入了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设备、最新方法等,很具创新性和前沿性。
比如,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此次专业课程改革在原来已有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又开发了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封装、集成电路测试等课程,形成与产业链相对应的课程链,而且这些课程承担的试点学校又分别在不同的地方,与产业的区域分布相匹配。学习这样的课程和技能,学生学到真本领,就业前景广阔,人们的成见自然会慢慢改变。(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职业教育大变革:是时候打破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