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准大学生的15个关键词:学业焦虑

学习没有新鲜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压力大……成功跨过高考、进入心仪的大学之后,部分学生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学困生”。

多和导师师兄师姐交流破解“学业焦虑”

“很多人都会因为学业问题产生焦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0级本科生、朋辈心理咨询中心理事长杨暄婷做过的30多例个体咨询案例中,约五分之一案例是与学业相关的,“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会比较多,可能是不习惯大学的学习节奏,或者不知道上课如何记笔记,怎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到了大二大三可以感觉到大家对未来的考虑,是考研、出国,还是就业等。”

杨暄婷谈到,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的确可能有一段过渡适应的“阵痛期”:以前的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大学学习,学生也要学会如何自主安排空闲时间,这些都需要从头学习,“紧张、迷茫、压力大的状态其实很常见。”

遇到学业问题,杨暄婷建议学生先学会分辨自己的情绪。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可以多寻求过来人的帮助,“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学业咨询,提供咨询的都是学业优秀的学生,可以向他们寻求建议和帮助。”

如果发现学生的焦虑状态已经对其生活、学习产生了影响,便要鼓励学生思考焦虑背后的原因,是过于追求完美,害怕做不好?还是自我要求比较高,无法接受“泯然众人”的落差?抑或是其他未曾深入探索的原因。“焦虑其实是浅层次的情绪,它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

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杨暄婷认为,有时这属于一种应激保护机制,“高中阶段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下,到了大学突然放松了下来,觉得很虚无、没有价值感。”在杨暄婷看来,这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索过往的高中经历,重新梳理如何应对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并重新制定个人成长发展的目标。

作为过来人,杨暄婷建议准大学生们要多沟通多交流,跟导师或者辅导员、师兄师姐多交流。同时,进入大学之后也要积极主动地融入环境,在探索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会缩小信息差,找到联结和陪伴的感觉,在情绪得到疏解后,其他问题才能更好解决。(新京报,记者:冯琪,杨菲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给准大学生的15个关键词:学业焦虑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