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会过度依赖网络?背后隐藏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哪些问题?这个“六一”儿童节,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委网信办主办、新京报社承办的“互联护苗2024”主题网络活动,邀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王四营人民法庭副庭长宋晓佩、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党委书记管杰以及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家庭教育专家梁玲玲做客新京报“六一”直播间,解读孩子过度依赖网络背后的心理需求,为家长支招。此次访谈在新京报客户端、微博、抖音、快手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庭”
孩子的用网习惯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是否与年龄相关?管杰介绍,首都师范大学相关部门曾经做过专门研究,探究不同年龄段(小学段、初中段和高中段)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特点。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确实要长一些,但精确分析来看,没有“孩子年龄越大越依赖手机”的结论。但有研究显示,13岁以下的孩子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影响孩子大脑皮层的发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学业能力水平。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孩子是否过度依赖手机、网络,更多是受个人自控能力、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便成年人也存在对手机依赖的情况。”管杰认为,对于未成年人,更多应考虑如何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自我约束并合理使用手机。管杰特别提醒年轻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网络,以免对孩子心理、生理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也要正视网络的工具属性,让网络助力孩子们学习和成长。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王四营法庭是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基于多年来积累的审判经验,宋晓佩亦认为,未成年人是否依赖网络和电子产品与家庭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宋晓佩介绍,在解决离异、子女探访、抚养权等家事纠纷中,以及接触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等案件中,会发现确实有部分家庭存在孩子爱玩手机、沉迷网络的困扰,经过分析,隔代养育、父母缺位、未成年人和父母有效沟通少、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庭普遍存在孩子沉迷网络和电子产品的现象。
“从实际案例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庭。”宋晓佩说道。
四类家庭的孩子易出现网络沉迷情况
提到家庭教育,梁玲玲表示,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主要处理涉未成年人社交、游戏、安全等网络相关问题。实际调研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儿童出现网络问题,其中,有四类家庭容易出现孩子网络沉迷的情况,第一类为“放任型家庭”,即缺乏陪伴。有的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无法以身作则,而有的家长即便在身边,但父母陪伴时和孩子间没有情感交流和互动,此类家庭占比为39%。
第二类家庭为“掌控型”,父母比较严格,会忽略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难度,选择指责、批评、打骂等传统的教育方式,此类家庭占比为27%。第三类是“强加型家庭”,要么父母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要么特别溺爱,孩子逐步学会要挟家长,让父母听自己的。这两种情况会导致家庭规则缺失,双方过度要求对方使规则难以建立,此类家庭占比为20%。
“最后一类为‘脱离型家庭’,这不是指家长缺位,而是虽然家长在场,但始终认为孩子所玩的东西是不务正业。”梁玲玲介绍,孩子在网上接触了新鲜的事物想和家长聊,家长却认为是不务正业,这说明家长和孩子间缺少共同话题,导致孩子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此类家庭占比约14%。梁玲玲认为,家长可以比照这四类家庭的情况反思自己在养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家长玩家长的,孩子玩孩子的,亲子间要建立共同的网络氛围,有共同的兴趣点和话题。”
“有些家庭有时对孩子严加控制,家长工作忙时就‘放羊’。”管杰认为,爱玩游戏是人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讲,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学会自律,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和孩子一起通过网络游戏娱乐,共同讨论网络的利弊,会有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管杰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找到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和作息,这是集智慧与情感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做好网络教育的第一课堂。”
“有效陪伴”是家庭陪伴的关键
日前,围绕家庭陪伴话题,新京报发起了一项儿童节特别调查“你多久没有认真陪伴孩子了”,参与调查的群体多为孩子母亲,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同父母陪伴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影响。对于无法陪伴孩子的原因,近七成受访者表示“工作太累或太忙”,亦有家长认为自己没有耐心“想自己消遣”。即便有近九成家长认为沟通和陪伴孩子最为重要,但“聊天谈心”的陪伴形式不多,受访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大多还是集中在辅导作业和逛博物馆、图书馆和旅游等活动。
亲子间有效的沟通,建立情感的链接是大家的共识。宋晓佩通过一个特殊的案例强调了亲子间培养感情的重要性。在一起监护权纠纷中,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从小便依赖手机、沉迷网络,只要不看手机、平板电脑就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大喊大叫、要挟家长。在其父亲去世后,母亲再婚生子成立了新的家庭,孩子姑姑为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向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监护权。
“他的父亲虽然此前是孩子的监护人,但对孩子不管不问,缺乏感情交流,导致孩子沉浸在虚拟世界。”宋晓佩介绍,通过定期回访,法官发现姑姑把孩子接到了家后,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沟通,引导孩子通过参加户外游戏等有利于身心的活动,分散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渐渐地将孩子拉回正轨。经过一两年的调整,孩子学业和专注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直播中,管杰介绍了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不久前举办的“聚·宽”家长夜校的情况,这是学校牵头与方庄街道办事处、社区共同探索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而此次夜校主要探讨的问题之一正是如何提升家长的沟通能力,实现沟通的目的。从教育者的角度,管杰认为“有效陪伴”是家庭陪伴的关键。(新京报,记者 刘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孩子为何过度依赖网络? 背后可能存在这些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