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评建一体 三化融合
构建支撑一流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学科评价体系
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之基,是有效牵引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华南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坚持评建一体,突出质量导向,以标准差异化、主体多样化、方式综合化,提升学科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着力构建支撑一流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学科评价体系。
一、主要做法
学校紧扣学科评价标准、主体、方式三个关键环节,持续优化学科评价导向并将其融入学科建设过程,有力引导学科参建单位主动对标需求、高标建设,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一)坚持发展与需求相结合,落实评价标准差异化。在评价标准上,学校对照《总体方案》要求,区分学科建设基础和学科类型,以差异化引导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有效发挥评价指挥棒的积极效应。将以往传统的“基础存量”为主的学科评价模式转变为侧重“按需发展”模式,有意识地带动学科聚焦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基于学科提升计划明确的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发展等四个层次,学校依照层次差异,为建设基础好的拟定更高的建设任务,评价指标则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亟需的高显示度指标为重心,引导高峰优势学科实现关键突破和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对于仍待发展提升的学科,则转为以夯实基础、巩固优势、补足短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科优先完成基础性建设和发展性难题,补齐学校学科水平上台阶的“最后一块拼图”。
(二)探索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力求评价主体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积极拓展学科评价主体,实现学科与党政职能部门、政府及主管部门、社会第三方组织、专家学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借助学校二级单位目标绩效考核、高端代表性成果奖励等方式,搭建由学科和党政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内自主评价体系。以年度评定的方式,保证了学科评价结果的动态化和过程化,其中,二级单位目标绩效考核自2018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连续开展四轮,高端代表性成果奖励办法于2022年发布实施,两者均已形成良好的校内协同模式与工作共识。针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和基础学科亟待长效培育的客观情况,充分借助校外资源及各方力量,融入行政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同行评价、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融合,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等结果纳入学科建设成效评定考量范畴,辅以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建设中期校外专家进校评议等形式,做好同行评价,科学公开评价学科建设成效,给予排名不占优但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学科、特色学科更大发展空间,使学校高峰优势学科、特色潜力学科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同向而行。
(三)推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综合化。在评价方式上,全面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的要求,跳出单纯依靠学科排名的传统思维,杜绝以往简单粗暴、依量定绩的惯有评价范式,深入推进“破五唯”,根据不同学科类型特征,探索形成了以量化评价为辅、质性评价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化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层面,保留了学科评估体系基于不同维度量的统计方式,实现客观数据可视、可纵横向对比,为多学科比较、跨校比较提供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同时,进一步突出重大成果占比与权重,做到“有所取舍”和“明确侧重”,从“量”的要求浅层维度上升为对“质”和“需”的更高层次,引导学科瞄准国家、地区和学校事业发展亟需深入攻坚。定性评价层面,积极引入专家学者力量进行同行评议,并在立德树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板块给予学科更大自主阐发空间,允许学科就相关典型做法、先进经验、重大成果与理论创新等标志性成果进行自主评价,创造条件挖掘学科潜在的战略性、前沿性突破。
二、工作成效
评建一体、三化融合的学科评价体系,多方位提升了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与核心指标达成度,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在规模、质量、成效、影响力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一)彰显特色,学科建设有亮度。学科评价体系坚持以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立足自身,谋划长远,激活了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优势潜能,充分保障了师范特色提亮计划、学科提升计划等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的稳步实施,促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在多举措合力助推之下,学校实现了巩固学科优势与焕发学科亮色的“双丰收”,学校物理学再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稳居全国前列,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院。
(二)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有精度。学科评价体系着力引导学校统筹优化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问题。在此推动下,学校努力打造以广州校区为主体、佛山校区和汕尾校区为两翼的一校三区四校园办学格局。广州校区立足广州、面向全国,以文理基础学科和应用社会科学为主;佛山校区立足佛山、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信息类新工科为主;汕尾校区立足汕尾、面向粤东地区,以教师教育学科和应用学科新兴增长点为主。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校区各有重点的办学特色更鲜明、共建共融的办学格局更稳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充沛。
(三)锚定一流,学科培育有效度。学科评价体系正面回应了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对此,学校以“减”“增”“调”“特”为总体思路,统筹做好以精简学科规模、增强学科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动态调整学科层次、凝练学科特色为关键环节的“攀高峰、建高原、筑高地”的一流学科培育工作,推动物理学、心理学等高峰优势学科增进战略供给能力,引领带动其他潜力学科同向共进、递次发展。面对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瞄准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学校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工作;近两年,学校自主设置危机心理与应急管理、东南亚学、教师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工程教育学等交叉学科;围绕教育与人工智能、儿童脑智发育促进及脑发育障碍、数字体育人文、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东南亚学等交叉学科方向实施长周期培育;布局建设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科技研究院、北斗研究院等若干校内二级研究院,协力推进新兴学科专业、前沿科学问题探究与现实问题优化解决一体达成,为加快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奠定必要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