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学术不端,狂澜再起,何解?

1月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情况通报,迅速占领微博热搜第一,引起舆论广泛关注。通报称:

“针对2024年1月16日网上关于华中农业大学教师黄某某学术不端等问题的举报信息,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在已调查材料中发现所反映的实验图片、数据、结果等方面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学校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组建导师组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

学校坚持对学术不端和师德失范零容忍,将进一步对举报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根据最终调查结论依规依纪处理。”

截止目前,相关舆论仍在发酵。

事情始于1月16日,一则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的词条直冲热搜第一,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在这则举报微博里,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黄某若课题组1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实名举报导师黄某若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

举报材料长达125页,由11名学生共同署名,举证黄某若曾指导的3名博士及13名硕士生的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存在数据异常雷同及篡改等学术造假问题,并附有造假论文原文。材料称,黄某若本人涉嫌操纵同行评审、论文不当署名、教材编写造假、打压学生等行为。学生们称,在就读期间,黄某若逼迫他们进行数据篡改、编造实验结果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11名学生在举报信中表示,在虚假数据和成果的掩护下,黄某某和相关受益人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戒,还获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资助,同时也获得了学术声誉和地位。“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任由国家用于扶持科研发展的经费付之东流,也不能放任黄某某继续在学术领域凭借‘技巧’名利双收。”

这起事件再次将“学术不端”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在重要场合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也多次公开曝光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典型案例,予以警示。

学术不端,这个犹如过街老鼠一般的存在,却总是时不时地跳出来,挑战公众的底线。为何在政策高压和“人人喊打”的舆论压力之下,学术不端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呢?根源何在?有解吗?

什么是学术不端?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学界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和界定。

在我国,2006年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第40号教育部令《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将学术不端行为概括为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这些规范性文件,实质上是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将学术伦理予以法定化、实质化、严肃化、强制化及归责化。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同时侵犯知识产权等民商事权益,违反《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甚至由于侵害重大法定权益,情节严重,进一步构成刑事犯罪。

学术不端,顽疾难愈

学术抄袭、学术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不当署名……近年来,学术界地震频频,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事件频频发生,其中不乏学术大牛以及知名研究机构。

2021年3月3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此次共通报了7个案例,涉及到华北电力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师,处罚原因有数据造假、抄袭剽窃、图片造假、重复发表、署名不实、虚构同行评议意见、论文存在代写代投、擅标他人基金项目号等。

2023年11月24日,国自然基金委官网发布《2023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二批次)》,此次共计24份处理通报,处理25余人,涉及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985高校、医院、机构等。这些文章主要存在包括抄袭、直接大量使用往年未获资助的国自然申请书(13人)、打招呼、请托、买卖、伪造实验数据、申请书等问题,给予相关责任人撤销申请、追回已拨资金,取消国自然基金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3-7年等处罚。

今年1月初,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相继发布消息称,2023年以来,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我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近期已发布通知,决定在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

当然,学术不端行为,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中国农业大学情报研究中心研究馆员赵勇团队通过对日本、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公开的学术不端案件分析发现,“科研失信绝非中国特有,前述国家在不同时期内,都有过各自的学术不端案件高峰期。”

在国际上,著名的黄禹锡造假事件、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哈佛大学心脏干细胞研究丑闻,都曾引起学术界巨大震动。2023年,全球科学界发生了多起学术不端事件,涉及诺奖得主、名校校长等知名人物。其中,诺贝尔奖得主Gregg L Semenza撤稿数最多,涉及20多篇论文。就在前不久,斯坦福大学校长Marc Tessier-Lavigne因学术不端被迫辞职。这些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学术不端是科学共同体的‘胃溃疡’,久治不愈,但必须得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李侠在2023年4月举行的中科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上直言。

李侠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据Hanson咨询公司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撤稿,其中,中国有19421篇,约占撤稿总量的47%。2018年后,我国的论文撤稿量激增,2022年有2879篇SCI论文撤稿,占全球的52%,撤稿原因主要是伪造同行评议、数据造假、论文工厂、剽窃等。

李侠表示,不论这些撤稿是由存量遗留问题还是新增造成的,都在说明,科研诚信建设在当下的中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采取新的策略来应对这种局面,大力推进科研诚信的分布式治理。

学术之殇,根源何在?

学术不端由来已久且久治不愈,诚然,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一个“疾病”发展成“胃溃疡”这样的慢性病,众多原因的背后,必然有更深刻的根源问题。

首先,是利益与代价的失衡。主要表现在重大科研成果的潜在利益与学术不端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失衡。

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在积极推进学术领域“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但不可否认国际顶刊的发文等指标仍然是目前学术研究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此外,如果论文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引起同行广泛关注,或者产生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转化成果,除了职称和晋升之外,还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支持,以及包括院士在内的重要学术荣誉。

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学术不端”的惩处,主要是依据我们上文提到的《办法》等行政规章进行,处罚力度可以说十分有限。就此次华中农业大学的事件,学校目前的处置是: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进一步对举报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根据最终调查结论依规依纪处理。

据中国新闻网,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岳屾山律师表示,如果科学技术人员存在虚构、伪造科研成果,发布、传播虚假科研成果的行为,或者从事学术论文及其实验研究数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的买卖、代写、代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相应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件等。若科学技术人员存在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引用、注释不规范,或者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成果上署名等行为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而在具体实践中,对于严重违反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学术腐败行为,相关机构却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能不惩罚就不惩罚,能不开除就不开除,能行政制裁决不民事制裁或刑事制裁。“通报批评、撤销职务、追回经费”成为处罚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准“三板斧”,连开除都甚少采取,更不用说采用刑事手段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与我们对于学术不端习惯性地“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于学术不端严厉的法律打击。美国有多部可适用于涉及欺诈、贿赂等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的法律,如《虚假申报法案》等。2019年3月,著名的“杜克大学波茨-康德学术造假案”终于达成和解:杜克大学向联邦政府支付1.125亿美元赔偿金。此案件从提起诉讼到达成和解,历时4年。2015年,美国生物学家、时任杜克大学实验室分析师的约瑟夫·托马斯,依据《虚假申报法案》举报杜克大学和该校前生物学家艾琳·波茨-康德(Erin Potts-Kant )通过伪造实验数据骗取了联邦政府总计2亿美元的科研经费。

同样是学术造假、骗取巨额研究经费,韩国“黄禹锡克隆造假案”的当事人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2014年2月,韩国大法院以违反《生命伦理法》为依据,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2年执行。

而十余年前震惊国内学术界的“汉芯”系列芯片造假案,骗取了国家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其当事人仅仅受到了撤销行政职务、撤销相关荣誉、追回相应拨款和经费等处罚,并未承担任何刑事责任。极其低廉的违法成本,与极其可观的既得利益之间的巨大失衡,是“学术造假”毒瘤难除的一大根源。

第二,学术道德的缺失。

科学研究不同于其它工作,它以追求客观真理为唯一使命。任何假的成分,都是对这项事业的玷污。此外,科学研究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几乎所有新的成果和突破,都是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数据和实验经验的积累、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分享,对于科研进展至关重要。因此,任何数据的造假,都可能对后来的研究者造成误导,让他们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却离真相越来越远。这不仅是对同行的伤害,更动摇了科研事业的根基。

我们前面提到的“杜克大学波茨-康德学术造假案”曝光后,引起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多家期刊对波茨-康德的论文进行重审。而自2005年起的9年时间里,波茨-康德在福斯特实验室累计出版了38篇著作,有15篇被通篇撤稿,4篇被部分撤稿。而其发表时间最短的一篇被撤稿的文章,也已被引用了257次。

“由于一个实验室里发生的故意不当行为,影响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工作,” 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Vincent Prince)在声明中表示, “我们在调查和阻止这种不端行为时遇到的困难,时刻提醒着我们仍有许多重要的工作待完成。”

回到我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学术工作的纯粹性都是学界最为重视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纯粹性体现在对知识、学问的尊重以及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上。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道家思想主张“清净无为”,强调摒弃功利心态,顺应自然、追求真理。

而这样一个以追求真理为核心价值诉求的领域,为何成了造假的重灾区?究其原因,恐怕与近代以来科研工作的职业化、平民化有很大关系。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从事科研工作的几乎都是真正的精英阶层,且他们的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并没有把它当做一种职业。这些人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有着天然的荣誉感和纯粹的学术追求,可以称之为是“精神上的贵族”。而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进入科研领域的人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越来越平民化、职业化。二战之后,更是出现了大量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职业科学家”。进入信息时代,科研工作者的队伍更加庞大,其中很多人,仅仅是把科研作为自己的“饭碗”或谋生逐利的手段。

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科学研究的使命丝毫没有改变,对真理的追求仍然是这个特殊职业的根基和命脉。因此,科研工作者依然必须是“精神上的贵族”,依然必须是最有道德操守的一批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有一句名言:“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用在科研领域,当力求得圣人与君子,而有才无德之“小人”,则万不可用也。

回归初心,维护学术研究的荣誉性

有人为名利诱惑蝇营狗苟,就有人为理想信念忍受孤寂。虽然学术腐败和造假屡禁不止,但古往今来,从来不会缺少真正拥有学术信仰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

去年4月份去世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在退休之年加入龙芯研发团队,带领团队,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八十高龄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从“龙芯1号”到“龙芯3号”,在她的带领下,一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一颗最纯粹的中国心,打造出了最硬核的“中国芯”。与她共事的同事、她的学生很多都已位列院士名单,她的身份却依旧停驻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退休教师……

在科研战线,还有很多人像黄令仪一样,秉持科研初心,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默默坚守一线,只为追求真理,造福世界。他们的一生可能寂寂无名,甚至可能为了研究牺牲了自己的健康,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穿越时空的隧道,成为永恒的光辉,照亮这个世界的前路。而这种力量,甚至比他们的研究成果本身更有意义。

“当初我慕名去读他的研究生,现在感到十分痛苦。”“如果出于自身考虑,我们大可向学校反映情况,但是为了后来者,我们斟酌再三,还是选择了公开举报。”“我们不希望以后有人来课题组,面临跟我们一样的情况,磨灭掉对科研和学习的热情。”出于对科研初心的坚守以及对学弟学妹们的责任,这11位同学选择了公开举报自己的导师。其中一位学生称,文件材料准备了一个多月,曾做好影响毕业的打算。

如今,华中农大在情况通报中,除了公布对涉事导师黄某某的处理结果之外,还传递了一条重要信息:组建导师组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这对于堵上学业前途,选择公开举报的学生们显然是一颗“定心丸”。

对于华中农大在事发后的反应和行动,央广网评论指出,从学生公开发出举报信,到如今初步调查结果公布,几天时间内,华中农业大学果断处置存在学术不端的教师,表明了对师德失范“零容忍”的态度。学校只有严格落实有关规范,畅通监督机制,才能更严格地约束导师行为,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健康运行。同时,学生举报导师需要极大的勇气,如何建立导师行为纠偏机制,在问题出现端倪时就积极介入、有效处置,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师德师风败坏的教师,不管其过去做出了什么成绩,都要依规进行处置,绝不手软。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研究生往往是学术研究的一线参与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胁迫,他们都掌握着直接证据。鼓励支持孩子们对学术造假坚决说不,这也是最基本的立德树人。相信这次举报也会产生示范效应,引发其他一些学校同学的举报行为,一些导师会瑟瑟发抖,对于治理学术造假是一个好事情。

他同时指出,也需要区别和警惕由于示范效应而导致的“乱举报”事件,比如诬告老师或截取老师课堂上的只言片语乱扣政治帽子等等。对此,必须注意甄别并坚决反对。

目前的通报只是学校的初步调查结果,期待之后的深入调查及处理结果,不再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而是能够对学术不端行为形成真正的威慑与警示,切实维护科研工作的荣誉性和学术公正,守护好年轻学生和更多科研工作者心中那一抹亮光。

最后,以学生们写在举报信结尾的话共勉:愿教育弘扬正义,使绝学术之弊端,愿我辈同心协力,共创学术之清明。(中国教育在线 黄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东学历教育网 »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不端,狂澜再起,何解?

赞 (0)
分享到:更多 ()